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生活安全小常识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生活安全小常识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你们知道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安全常识吗?
1.家庭煤气泄漏 2.触电 3.路过建筑工地,高空落物 4.过马路,机动车冲撞 5.江河湖泊游泳,不熟悉水情,溺水而发生不测 6.夜间一个人在有自动柜员机的银行营业厅里取钱,遭劫犯 7.走夜路,黑灯瞎火的,遭劫持 8.街面饮食店吃东西,食物中毒 9.路上行走,沟井盖不翼而飞而一步踏空下落 10.自驾机动车,高速上发生爆胎 11.公交车到站,下车时发生踏空 12.朋友三四聚会,开怀畅饮,过量喝酒 13.拨打手机,电池意外爆炸 14.忘记关闭电器设备导致火灾 15.雨天骑车,尤其是穿雨衣骑车,容易遭致机动车冲撞 16.雨天积洪,陷入下水道 17.夜间穿越地下通道,行人很少时,易发生劫人劫财 18.垂钓时,抛线过高挂至高压线,导致人亡 19.冰冻天气,路面结冰滑倒 20.上下电梯,门开但轿厢未抵达本层导致落下致亡
在生活中,如何才能让孩子学习建立安全保护意识?
孩子的安全意识要从小培养,安全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。建立孩子的安全意识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:
1、防拐骗安全。让孩子知道家人的姓名、电话、工作单位、家庭住址。不和陌生人说话,不拿陌生人的东西,不和陌生人走。
2、防交通安全。教育孩子遵守交通规则,知道红、绿、灯的作用和意义,知道一些基本交通标志。不在马路上玩耍、打闹,过马路要左顾右盼,看清后才过马路。
3、防触电安全。教育孩子不能随便玩电源、插板、插座、各种家用电器设备。不能在下雨打雷时看电视和打手机,不能躲在树下避雨,认识防电标志。
4、防溺水安全。教育孩子不能到水塘、河流、水库、湖泊等危险的地方玩耍,要玩水游泳需父母陪同。
5、防用火安全。教育孩子不能玩火,知道玩火的危险性,出门不带火机和火柴。远离易燃、易爆的场所。熟悉一些基本的防火知识和逃生技巧。
总之,培养孩子的自我安全保护意识,最重要的是父母应该多带孩子参加一些安全方面的社会宣传活动,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。平时的生活中,父母要以身作则,不能只教不做,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,我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。孩子的安全教育需要社会多个维度的培养和建立,才能提高孩子的安全防范意识。
为共同提高孩子的安全防范意识,望亲们提出更好的意见和建议!谢谢
一、让幼儿了解一些生活常识,学习和巩固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幼儿期的孩子活泼、好动,有强烈的好奇心,他们什么都想看一看、摸一摸。然而,他们的能力和体力都十分有限,动作的灵敏性和协调性较差,又缺乏生活经验,因此,幼儿常常不能清楚地预见自己行为的后果,往往会诱发危险因素,对突发事件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。当处于危险之中时,也缺乏保护自己的能力。因此,日常生活及户外活动中很容易发生一些意外的伤害。所以,让孩子了解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,增强孩子的安全意识,提高求救和自救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。有的家长或教师喜欢用禁止式的方法,例如告诉幼儿“不玩火”“不把手指插入电插座的孔内”“不用绳索套在颈项上”“不探身窗外”“不拿滚烫的东西”等。禁止其实是一种消极的做法,很可能还来不良的效果:幼儿原来并没想到要做的事,经成年人一提起,反而刺激了他们的好奇心,想尝试一下,这就弄巧成拙了。
二、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,提高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。著名教育家布罗菲、古德和内德勒为幼儿园环境设计提出了11个目标,其中有“能关注幼儿的健康和安全”。因此,我们首先精心创设了相应的物质环境,对幼儿进行生动、直观、形象而又综合性的教育。如:我们将原先是水门汀的活动场地修建铺上了塑胶场地,为幼儿提供了安全的活动场所;我们师生一起设计标志,并把它们贴在适当的位置上:“小心触电”的标志贴在了活动室的电源插座旁,“当心滑倒”的标志挂在了易摔跟头的厕所台阶旁,“上下楼梯靠右走”的标志贴在了每一个楼梯口等等;我们还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,以民主、平等的态度对待幼儿,体谅和容忍幼儿的所作所为甚至过失行为,给幼儿以安全感和信任感。
三、让孩子珍视生命、保护生命。我们要丰富幼儿一些生活的常识,告诉幼儿遇到火灾要及时拨打火警电话,遇到坏人要机智逃离,求助警察叔叔或报警等。这反映了我们开始理智地对待生命,学会保护生命。所以,我以为,安全生命教育首先是珍惜生命的教育。珍视生命不仅包括维护自己的生命,还要熟悉与他人相处的法则,学会尊重,学会关爱,学会宽容学会共同生活。生命的存在也只有在相互关爱中才有可能,也只有在爱他人中,自己的生命才能获得真正的提升。所以生命的教育,必须开展人际交往的教育,一方面使幼儿掌握交往的规则,学会与人沟通,与人和平相处;另一方面,培养幼儿接纳他人,欣赏他人,与他人、与社会共融共在。生活中很多残害生命的事件,都是由于交往不当而引发的。所以,生命的教育要让幼儿成为自我尊重也尊重他人的人,既肯定自我,又成全他人。从认识生命的起源,从热爱生命的角度,注重对儿童进行关注自己、关注他人、关注环境的教育。
四、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,促进自我保护能力的发展。 “习惯养得好、终身受其益”。幼儿期容易形成条件反射,所以要抓住这个契机,探索有效方法,使其从小懂得注意安全和养成良好的自护习惯,而这些习惯又是在日常生活活动中随机进行的。例如:进食前要教幼儿吹一吹、摸一摸食物、避免烫嘴、烫手;上下楼要靠右走,同时不要奔跑,也不要从楼梯上往下跳,这样可避免同伴间的相互碰撞,保护了自己和他人的安全。又如户外活动时,要向幼儿介绍各类大型玩具的材料、特点及正确玩法,引导他们互相间团结友爱、相互合作、彼此谦让,避免发生意外。同时,通过“病从口入”的教育,让幼儿知道食物的分类、作用,知道病从口入的含义,了解饮食卫生的重要性。教育他们不吃不干净或变质、发霉以及不随便吃不认识的食物;学会通过看、摸、闻、询问等方法辨别能吃和不能吃的食物,同时养成不暴饮暴食、不偏食、不挑食和手脏洗手的好习惯。由于幼儿年龄小,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和有关的常识,自觉性、自制力比较差,而良好习惯的培养和形成又不是一两次就能凑效的。因此,教师要经常提醒幼儿,不断强化他们的良好习惯,逐步养成自觉的意识和行为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生活安全小常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生活安全小常识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